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开一部汉代历史文化教科书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市北部、鄱阳湖西岸,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较大、保存较好、格局完整、内涵丰富的典型汉代侯国都城聚落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及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底蕴深厚价值突出 实现精准保护


海昏侯国遗址由国都紫金城城址、墎墩山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和南部墓葬群组成,所揭示的国都、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及平民墓葬区的完整布局,规模宏大,集中展现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历史风貌、园寝制度和筑城风格,是研究西汉侯国历史最典型的大遗址。

紫金城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城墙总长约7516米,城址保存完整,保护范围达4.73平方公里。遗址墓葬群保护范围为1.33平方公里。

刘贺墓园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墓主人身份明确、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墓葬。

海昏侯世袭四代,侯国延续至东汉末共168年。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一生经历了王、皇帝、故王、列侯四个身份的转变,人物独特,故事传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一无二。

刘贺墓园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等各类精美珍贵文物10000余件(套),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刘贺墓园考古发掘对研究西汉列侯等级墓葬的埋葬制度、丧葬制度、丧葬观念提供了实物印证,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汉代的物质文化风貌,是汉武盛世以至昭宣中兴历史阶段的重要物证,对于解读阐释西汉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当年4月初,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该古墓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成立专家组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海昏侯国遗址勘探发掘正式启动。

十余年间,考古工作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考古勘探约53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约1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囊括了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等中国考古四大奖项,2019年被授予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科学、严谨的考古研究工作,准确呈现了海昏侯国遗址的核心价值、分布范围、整体布局和历史变迁,为实现精准保护打下了扎实基础。2020年,江西省政府正式颁布《江西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办法》,明确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遗址范围及保护对象,对遗址实行分层次保护。



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建设


在重大考古遗址地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保护考古遗址、展示考古成果、推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的共识理念。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利用,提出了“三四三”总目标,设立遗址管理局专门保护机构,成立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从省级层面大力支持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和遗址公园建设。南昌市委、市政府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进行规划,坚持大保护、大投入、大发展,筹集资金近40亿元投入遗址公园建设,并由东南大学齐康院士领衔重点项目建筑方案设计。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大力指导,高规格、高标准推进遗址保护和项目建设。

遗址管理局邀请国内著名文物保护、规划、建设界知名专家教授领衔,科学编制了《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保护规划》《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铁河乡总体规划(2017-2030)》等一系列规划,为海昏侯国遗址文旅融合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展示遗址及出土文物为核心,全面、准确、多渠道地展示了遗产价值,突出了“保护、展示、休憩”三大功能,涵盖遗址保护范围6.06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5.57平方公里及建设控制地带外的配套服务功能区,总面积约12.03平方公里,划分为入口功能区、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紫金城展示区、考古预留/待定区、历史体验与生态休闲区等6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一馆(遗址博物馆)、一心(游客中心及配套设施)、一园(刘贺墓园保护展示)、一道(紫金大道、游步道)”等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遗址博物馆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金色海昏”陈列展入选国家文物局“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和江西省博物馆2020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从2018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9月实现高标准开园开放,到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路坚守坚持,不断追赶超越。同时,还积极推动了遗址周边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完善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家乐、农业观光、民宿等富民产业,实现了遗址保护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守护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


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品质精,是一部反映汉代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江西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集山、水、城、墓为一体的遗址公园,科学保护遗址本体,展示考古遗址遗迹,展陈丰富出土文物,完整呈现汉代社会生活图景,是展现中华汉代盛世文明的重要标识地。

考古遗址公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动遗址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持续提升公众对于海昏侯国遗址的认知,促进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

2022年春节假期,一位远道而来参观遗址公园的外地游客,在留言本上写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送给了为他提供志愿服务的红领巾讲解员程盛。程盛是遗址公园所在的大塘坪乡中心学校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在接受了遗址公园讲解组培训后,目前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讲解任务。他还记得自己刚参加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时,那份紧张与拘束,他说,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远不如眼前所看到的令人震撼。为了加深对汉代文化的了解,他和同学们还在遗址公园着汉服,习汉礼,写汉隶,体验投壶、射箭、汉画像石拓印等项目,这儿也成为他课余最爱来的地方。为了当好讲解员,他一次次在展厅里反复观摩,从需要对讲解稿上的生僻字注音,飞速进步为可以自然地向游客讲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而这样的经历,也在他和同学们心中深深种下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家住大塘坪乡观西村老柘下胡家自然村的农民裘德华如今是遗址公园的保安,他的工作是负责外围巡逻。海昏侯国遗址保护范围内分布有24个卡点,巡逻到达每个卡点,都必须完成打卡、拍照、上传的流程。每天,他和同伴至少要巡逻三次,往返路程将近60公里。遗址区植被茂盛,有些卡点被掩盖在灌木丛中,为了防蛇虫,雨靴和棍子是他们巡逻的标配。工作虽然单调辛苦,裘德华却很满意,除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他更觉得这很有意义。有时遇见游客在园区转悠,他会向人介绍:“这片能看到的凸起来的地方,就是紫金城的古城墙。这一块是内城,这就是刘贺生活的地方。”

遗址保护需要强大的安保支撑,遗址公园运营也需要数量不少的服务人员。大塘坪、铁河、象山、金桥等4个乡镇的群众,已经有600多人围绕遗址公园实现就业。对他们而言,从前,这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如今,更添了一份守护的责任与信念。

自遗址公园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以来,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利用和遗址公园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去年年底,遗址公园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是激励,更是鞭策。遗址公园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大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力度,持续挖掘内涵价值,不断丰富展示内容,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向广大游客展现一个更加全面、更大开放、更好服务、更具魅力的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上一篇: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4.8-4.14)
下一篇:国家文物局 教育部联合开展 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摩臣5招商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3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